孔子论语篇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每次我看到论语篇,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位百家讲坛的某大师…. 说着正确的废话,也就算了,还在误导世人,虽然被赶下了神坛,但是影响可不是几年都能解除的。不正向的文化传播,没有载体去乱说,脸皮之厚可见非同一般。
想解读经史子集,首先要回到那个年代去解读。孔子老人家所在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代吧,就不说他们用的是金文还是甲骨文了,就用秦统一时期所用的大篆所修改的字体来看。
为什么某大师老是被一些学历史的大家抨击说误导世人呢?因为她没有客观的去用当所写的意思去解读,却在用简体字意思去解读,那这个不是无知就是心思坏。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得从根源上了解,文字才是一切的基础和图腾的含义。
今天就简单地说说:“有朋至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这一段的意思,剩下的两段意思虽然与现在解读大概意思差不多,但是无法达到心领神会,也能普及。主要是“有朋至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这段话,理解起来就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了。
这段话里:最大的字在于这个“朋”,这个字才是关键。很多人说这里的朋是指:朋友,朋党,志同道合的人。这是在睁着眼睛乱说话。古时候的朋和友,这两个是分开的。同时要记住一点,古时候的字是没有词组的。一个字就是代表一个意思。
这里的“朋”:就是代表钱的意思。古人用贝壳来作为交换的依据,因此把贝壳用绳系上,然后放在屋檐下,五个贝壳为一系,两系为一朋。这个是货币单位,后来就被引申为一起花钱的人。叫做朋。因此这里的朋,就是指有钱人或者是可以能够给我带来花钱的人来了,我当然是欢迎了。孔子老人家也是要养家的呀,也要生活的呀。也是人,不俗气。正常现象。
而友是两只手往同一个方向招手, 这才代表志同道合的人,在一起共事,一起工作。
所以解读了这句话意思,是不是就发现了感觉不太一样。所以很多人读不懂什么道德经,弟子规、论语之类的。就算死记硬背,也找不到那种感觉。做不到一看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,马上心神就能领会了。一点都不玄乎,只是不懂字意罢了。后期为大家在更新一下字体的意思,方便大家解读各类文献经史子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