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云: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”。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,读书学习并不是一件可以陶冶情操的事情,而是一个可以带来无数利益的事情。也有无数文人墨客因为中了举人、走上了仕途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,成为了旁人口中的笑柄。
范进就是其中之一。相信不少人对这个名字是耳熟能详的,他在中举之后就发了疯,那么你知道“举人”在今天指什么职务吗?范进职位给你,也许你更疯狂呢?
范进中举的故事
范进,是明清时期的一部小说《儒林外史》中的一位人物。这本小说中描写的大多数都是文人墨客,而且着重描写的就是这些文人骨子里最为趋炎附势的软弱一面,尤其是范进,更是有着许多的缺点。
他本身是一个年至半百的人物,作为家里的顶梁柱,范进始终没有任何的长进。他只知道数十年如一日的考试、读书,但是考了20多次始终都没有什么名堂。
范进的岳父也是个很会仗势欺人的人,他看范进这么多年都没有一点成就,对范进的态度是相当差的,时不时地就要打击他,骂他。而范进对此根本也不敢反驳只言片语,只能呆头呆脑的挨骂。
但同时,范进对考取功名有一种如痴如狂的热爱,即便是饱受打击,无数次的失败都没有能够让他退缩。到了54岁的时候,范进不过是一个“童生”,他吃不饱穿不暖,尽管如此还是要坚持考下去,哪怕是借钱也要继续考。
不知道是该说老天爷可怜他,还是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,范进最终还是中了举人。他在中举的那一天,就高兴的当时就昏厥了过去,不省人事了。
好不容易醒了过来,再次想起自己中举这件事,范进还是高兴的不知所以。他几乎都要痴呆了,走到自己丈人面前,什么话也不会说了,只说“中了,中了”。
还是老丈人实在是看不过去,像往常一样给了他一个大嘴巴,范进这才好了起来。而最终,范进也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官老爷,他考取功名的梦想最终也得已实现了。
作者之所以刻画范进这样一个人物,其实就是为了想要讽刺当时一些为了走上仕途而利欲熏心的人,也是为了揭晓明清时期官场的黑暗,毕竟范进这样的人都能够当官,可想而知当时的背景是多么的腐朽了。
举人的职位
首先我们来说明一下,范进中的举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,能够让范进这么高兴,以至于发疯了。
其实在古代求学的道路上,想要成为举人也是相当不容易的,要过五关斩六将,甩掉数万人,才能够到达举人的位置上。中了举人,就可以被封官职了。
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,在明清时期中了举人,就可以在朝廷中当一个八、九品的官员了。这个职位是什么概念呢?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口中说的县长。
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,一个人曾经连饭都吃不饱,但是突然间,有了县长这么高的一个位置,而且还每年都有稳定的俸禄,身边的人都来巴结自己,这样的好事怎么可能不疯狂呢?
古人认为“十年清知县,万两雪花银”,哪怕是一个再不贪污的县令,那么做官坐久了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额外收入的。更何况范进并不是一个多么清廉的人,这点我们从他刚中举就受邀请去别人家里吃饭就能看出来。
而且作为知县老爷,范进还没有上任就已经享受了很高的待遇了。当范进的母亲听说他中举之后,竟然太过兴奋以至于去世了。就这样,当地的许多乡绅、有头有脸的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参加葬礼,来跟范进套近乎。此时范进心中已经没有母亲去世的悲痛了,有的只是对目前状况非常满意的想法。
艰辛的科考之路
其实范进之所以发疯,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中举之后能够当官、享受各种荣华富贵,这还与范进数十年的科考之路有关系。
因为像范进这样考取功名几十年的人其实不在少数,他们勤勤恳恳的学习,但是最终都不一定能够学有所成。这几十年里,他们的执念就是考取功名。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,那么曾经吃过的苦都好像有了回报,所以才会浑然而生一种解脱的感觉。
在古时候,想要参加考试首先就要有一个身份,也就是我们如今说的“学籍”。如果父母亲一辈的有犯罪记录或者其他不良记录,那么这是不能参加考试的。所以考试的机会本身就得来不易。
其次在考试中能够崭露头角的就叫“童生”,这算是比较低等级的一个位置了,而范进几十年来都是这个位置,可想而知他这条路走的多难。
再往后就是秀才、举人。可以说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见到的秀才这个角色,在当时的考生中已经是佼佼者了。不过一旦考上了,就差那么这些人心中的继续考取功名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,因为离他们最终做官的梦想好像又进了一步。
但是最终真的能够中举并且做官的人其实还是很好的,几乎是凤毛麟角。所以说范进能够走到这一步实在是太过于艰辛了,发疯也是能够理解的。
结语
通过上面的分析,我们能够发现其实举人在当时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了,就拿现在来说,县长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官职了。难怪范进会不由自主发疯呢!
更何况,对于那些考生来说,这就是他们几十年来的深切愿望。所以说一朝心想事成的时候,他们难免会觉得不切实际,甚至会产生与现实脱离的发疯想法,这都是那个时代背景而导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