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纸上谈兵"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,指的是赵括熟读兵书,却不能活用,后比喻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。
纸上谈兵,这个成语典故来自战国时期,但是,我们知道,当时战国并没有出现纸的概念,古人怎么会说“纸上谈兵”呢?
“纸上谈兵”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长平之战。
战国时期,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,他屡立战功,被封为马服君。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,他小时候就熟谈兵法,赵括曾跟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,赵奢不能驳倒他,但也不说他好。
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,赵奢很担忧地说:“打仗,是生死攸关的事,儿子虽然熟读兵法,但是没有实战经验,只会“纸上谈兵”,将来若是率军打仗,恐怕会遭到惨败。”
一次,秦国派白起为将,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。
赵国命大将廉颇在长平阻击秦军。廉颇命令赵军凭险固守,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。
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,白起无计可施,眼看粮草接济不上,急得很。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,说秦军不怕廉颇,怕赵括。
赵王不知是计,就命赵括为将,代替廉颇抗敌,赵括一到前线,就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,结果中了埋伏。最后,赵军四十余万被俘坑杀。赵国因此元气大伤,不久就被秦将王翦灭掉。
长平之战的失败,使赵括成为了一个著名的“纸上谈兵”的人物。后来,人们就用“纸上谈兵”来形容像赵括这样空谈理论而缺乏实际能力的人。这个成语被广泛流传开来,在后世的不少各种文学作品、史书、诗歌中边被引用。
但也有不少人对“纸上谈兵”持有异议,认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现于战国末期,但纸是在东汉时期才投入使用的,为什么“纸上谈兵”这个故事却在战国末期就广泛流传?
真实情况是,纸在战国时期其实已经产生,只不过因为当时技术的落后,不被人们广泛使用,各国仍都以竹简代替。
东汉时期的蔡伦造纸,其实只是改进了造纸的技术,并未说纸就是蔡伦所发明。战国时期出现粗糙的纸,由于技术的落后,没有大规模的生产。但在当时,纸依然是达官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,能拥有珍贵而又粗糙的纸,对战国时期的人来说,实在是太难得了。
所以,我们说纸在战国时就产生了,因此说“纸上谈兵”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。但从当时战国许多文献中,却找不到纸使用的记载。所以,虽然说当时可能有纸了,但不是主流,纸是稀罕物,人们依然使用竹简来记事。
但也有人认为“纸上谈兵”这个成语是后世根据历史典故总结出来的,所以才会出现纸。因为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,“纸上谈兵”的成语最早是出现在清朝的文献中,而且讲得也不是赵括。
只是后来,“纸上谈兵”才和战国时期的赵括联系起来,直到现在,人们只要一说“纸上谈兵”,指的就是赵括。
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的《四世同堂》中写有这样一段话:“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,只说而不去实行”。因此,也有人把老舍在小说里说的“纸上谈兵”认为是成语的出处。显然,这种主观臆断是不正确的。
所以我们推测,真正的成语“纸上谈兵”的出处并不准确,虽然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,但“纸上谈兵”的成语应该是后人总结的,具体是什么时候已无从考证,反正那时已经有纸了。
但不管怎样,我们可以这样认为,“纸上谈兵”被用来形容赵括空谈理论,而缺乏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行为。是后世以这个故事内容作为历史典故,总结出的成语,后来才被人们广泛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