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武(?—约公元前219年),是蒙氏入秦第一代将领蒙骜的儿子,与《战国策·荆轲刺秦王》记载的中庶子蒙嘉(是蒙武的叔叔或哥哥)同族,也是将军蒙恬与上卿蒙毅的父亲。
关于蒙武能找到的记录很少,只知道他是秦国著名将领,曾先后作为副将两次率军攻打楚国,一次是配合李信,一次是配合王翦,第一次保住了军队,第二次战胜,皆未尝败债。虽不是主帅,但成为对楚作战之利器,功劳很大,因此被称为——“秦国的剑”。
一次是秦王政二十二年(前225年),李信和蒙武(也有地方记载为蒙恬,蒙武更准确)兵分两路攻打楚国。李信率军攻打平舆(今河南平舆北),蒙武率军攻打寝丘。楚国的守将是项燕,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。
面对进攻的秦军,项燕并没有派出主力部队迎击,只用了小股的队伍进行抵抗。开始,秦军打得很顺利,接连攻下了楚国数个城池,李信觉得楚军并没有那么厉害,就决定和蒙恬在城父(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东南)会师,汇合后一举攻破楚国。此时,本为秦相负责后勤供应的昌平君却以楚国公子身份在秦军后方反秦,郢陈附近原楚地的人民和原韩国的人民响应,使秦军后方“起火”。项燕带着楚国主力部队悄悄跟在李信大军后面,趁秦军不备攻入秦军阵营,秦军被打得措手不及,两个军营被破,七名都尉被杀,李信军大败。蒙武未至城父,闻李信兵败,亦退入赵界,遣使告急。李信也只能逃回秦国。此次蒙武军保住了有生力量。
关于第二次,《史记》中对其有两种不同的论述:
一是在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及《史记·楚世家第十》记载:公元前224年,秦始皇任命蒙武担任副将,跟随主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。秦军与楚军在蕲地交战,秦军大败楚军,追击到蕲地南部时,斩杀楚国军队主将项燕,楚军溃败逃亡,秦军乘胜夺取楚国的一些城镇。公元前223年,蒙武再度与王翦率领军队攻打楚国,秦军击败楚军,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,攻占楚国全境,灭亡楚国,并在楚地设置楚郡。
二是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记载:公元前224年,蒙武与王翦率军攻打楚国,击败楚军,俘虏楚王负刍,占领从陈到平舆的广大地区,短暂灭楚。秦始皇到郢、陈一带视察。楚将项燕立楚国王族昌平君为楚王,在淮南起兵反秦,宣布楚国复国。公元前223年,蒙武与王翦再次击败楚军,杀死昌平君,而项燕自杀而死,楚国彻底灭亡。
蒙武比较传奇和令人遐想的是他后来的生平事迹,一般材料上都说“其后事迹不详”。灭楚后蒙武率兵东征百越,越君投降,秦遂在此置会稽郡。之后,王翦告老还乡,蒙武战绩显赫之时,史书中却从此再找不到关于蒙武的任何信息,蒙武的去向成了一个谜。作为副将,他有没有可能被就地安置为地方官史,主政一方?
我们当地有位喜欢作研究的同仁做过这样的推断:他对“武陵”之名的来历之谜、蒙武的去向之谜、陶渊明笔下武陵渔人及避难秦人之谜的关联产生了联想,大胆推测楚郡因蒙武而得名“武陵”,“桃花源”里的秦人原型就是因避秦二世之害南下之蒙氏族人,世人千年羡慕的“桃花源”原型就是南下蒙氏思念故乡讲述的如今的蒙恬故里,这些讲述被陶渊明以这样的方式诉诸笔端。这些留待以后去探寻。